1. 「中洲角」:由學甲「中洲」庄落先民於清道光初、中期遷徙至此。庄落名稱沿襲原鄉,相傳昔在土城庄落墾戶與另外墾戶屢次糾紛衝突之際,均獲得中洲庄落居民之協助,感念之餘因此劃分村落所屬範疇內一份土地供其成立聚落。
2. 「土城角」:清道光初期,昔日學甲富豪郭畝使(公號郭義昌)招募西港大竹林與大塭寮之居民前來拓墾,為防禦而圍築土堤,俗稱土城,之後以其獨特景觀衍生此一帶庄落名稱。
3. 「郭岑寮」:清代從嘉義布袋「郭岑寮」的郭姓先民遷徙而來,庄落名稱沿襲原鄉,爾後再增加部分由西港「大塭寮」遷徙而來之居民。
4. 「蚵寮仔」:係日治初期,以王、洪姓為主的居民自北門「蚵寮」庄落前來,庄落名稱沿襲原鄉。
5. 「虎尾寮」:清道光初中期,以蔡姓居民為主,從嘉義布袋「虎尾寮」遷徙而來,庄落名稱沿襲原鄉。
6. 「鄭仔寮」:清代由「新寮仔」、「十三佃」的鄭姓先民拓墾而形成之庄落,之後再增加「歐汪」的陳姓、方姓等居民。
7. 「港仔西」:因其地帶位處「竹筏港」西邊,在此從事漁撈作業的人們因此賦予此稱,日治之前至日治初期該港北半部西岸邊有漁撈業者形成的庄落「海寮仔」,日治中期曾文溪北岸若干鄭、郭姓居民前來定居,爾後其他地方亦有人陸續到來,居民主要為郭、鄭、陳、蔡、黃、王等姓氏。
8. 「西北寮」:清代西港大竹林郭姓、陳姓、邱姓先民加以開拓之庄落,名稱緣起因位處土城一帶庄落的西北方向,又因該處早期有一副滿青草之沙丘,又稱青草崙。
9. 「砂崙腳」:清代庄落成立之際,緣此地北邊有一座面積很大的砂崙,由西北方向向東南延伸,寬約幾臺丈、高約兩臺丈,村落名稱即因位於此地理景觀下方一帶而得名。
10. 「下十塭仔」:原居於曾文溪河床,村落名稱「十份塭仔」,居民以陳姓居多,日治時期遷至曾文溪堤防南岸形成兩庄落,相距約一公里,多數居民居東北方,少數居西南方,村落名稱沿襲舊稱,東北方向稱「頂十份塭仔」,西南方向稱「下十份塭仔」,簡說為「頂十塭仔」、「下十塭仔」。
11. 「溪埔仔」:最初居於今庄落北邊一段距離之曾文溪河床,來自七十二份、塭仔內、樹仔腳等地,以黃姓為主要。日治時期遷至鹿耳門溪北岸砂埔地,俗稱溪埔,形成庄落,故依其命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