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閉
0
0 件商品
總計NT$ 0
前往結帳
會員登入
驗證碼
忘記密碼?
建立專屬帳號

遠溯自宋代的歷史源流

16世紀以前
16世紀之前,臺灣島內的居住者主要由十餘個不同的原住民部族構成,原住民族數千年來廣泛居住於整個臺灣島內,由於其沒有文字,有關臺灣歷史與地理的樣貌,只能仰賴外來文化的記錄。臺灣的外來移民多來自福建沿海漳州、泉州一帶,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編之《臺灣史》收錄自戰國已降漢人來臺傳說 ,從秦代之瀛洲、西漢之東鯷、三國之夷州、隋代之流求,皆有提及島上風光與特殊的原住民文化,北宋天符年間(1096-1100)的《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》(圖2-1)可看出流求的位置大抵等於今日之臺灣,明天順5年(1461)《大明一統志》(圖2-2)中繪製之流求地形更與現今臺灣極度相似,惜缺乏科學證據直接證明流求確指臺灣。
    南宋地理志《輿地紀勝 》收錄北宋謝履〈泉南歌〉,內云:「泉州人稠山谷瘠,雖欲就耕無地闢,州南有海浩無窮,每歲造舟通異域。」明確指出自北宋時期泉州居民已常渡海從事商、漁等活動,臺、澎既為閩南近地,理當及之。連雅堂在《臺灣通史》述:「歷更五代,終及兩宋,中原板蕩,戰爭未息,彰、泉邊民,漸來臺灣」,可推論最晚於南宋時期,漢人已與臺灣交流,並於重要渡口鹿耳門建立草廟信奉海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