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閉
0
0 件商品
總計NT$ 0
前往結帳
會員登入
驗證碼
忘記密碼?
建立專屬帳號

一建時期-康熙台灣輿圖

描述
1683年8月,臺灣被納入大清國之版圖。
自十七世紀開始,臺江內海成為進出大員的必經水域,北汕尾沙洲扼守「鹿耳門港道」、「大員港道」這兩條進入臺江內海的航路間,掌握荷蘭、明鄭、清朝入臺的關鍵地位,
「鹿耳門」是其中樞紐,具有地理優勢,加上具有神話色彩、繪聲繪影的「媽祖助水」傳說,
在1684
年正式設立官署、成為官方認定的港口,也為興築官建廟宇「鹿耳門媽祖宮」埋下重要的因緣。

鑒於鄭成功、施琅都是從鹿耳門港道入臺,1684年(康熙23年)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,清廷對於「鹿耳門」開始重視,設立「鹿耳門汛所」(即「海防廳署」),清查往來船隻。郁永河在《裨海紀遊》中提到鹿耳門的景況:
迎岸皆淺沙,沙間多漁舍,時有小艇往來不絕。望鹿耳門,是兩岸沙角環合處;門廣里許,視之無甚奇險,門內轉大。有鎮道海防盤詰出入,舟人下椗候驗
    可見他來到鹿耳門時也必須讓鎮道海防「盤詰」一番。高拱乾在《臺灣府志》中有對軍備有更清楚的記載:「輪防鹿耳門汛(係報部三營官兵按月輪防):千總一員、步戰守兵二百名,其後清廷於此陸續增兵、修築砲臺,王禮於《臺灣縣志》中記錄:
鹿耳門:炮臺二座。康熙五十六年奉文築造,安炮十位。水師三營輪撥千總一員,帶兵防守,墩臺三座,望高樓一座。
 
[1] 郁永河(1698),《裨海紀遊卷上》,頁18
[2] 高拱乾(1695)《臺灣府志》,頁41。
[3] 王禮(1720)《臺灣縣志》,頁5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