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可以證明「鹿耳門」有「媽祖宮」的歷史證據,是康熙年間繪製的兩幅地圖:康熙年間(1684-1722間)完成之《臺灣地里圖
[1]》(圖2-7),以及1699至1704年間完成的《康熙臺灣輿圖
[2]》(圖2-8)。目前尚難確析兩圖的正確繪製年代孰先孰後,但兩圖皆細微地描繪了清初臺灣從北到南的地形、行政、兵備部屬、城鄉樣貌,最值得注意的是兩圖都有在北汕尾嶼的北端、鹿耳門地區繪出「媽祖宮」,位置、造型也大同小異,皆是黑瓦白牆,但《臺灣地里圖》標示「媽祖宮」,《康熙臺灣輿圖》則僅寫「媽宮」。就圖中資訊看來,《臺灣地里圖》有可能略早於《康熙臺灣輿圖》,因為前者在「媽祖宮」旁雖有官兵與有另一個白色建築,卻未標出「鹿耳門汛」,《康熙臺灣輿圖》卻有標明「鹿耳門汛館」以及砲臺,也許可以視為「鹿耳門媽祖宮」在設立「鹿耳門汛」以前即已存在於鹿耳門岸邊的證據。
這兩圖可證明在清領臺灣初期,「鹿耳門媽祖宮」便已存在於鹿耳門,並且必定為當地信仰中心、具有完備建築規制、受到軍民重視,才會被繪入如此重要的輿圖之中。由《康熙臺灣輿圖》可推知至少於1704年前「媽祖宮」即位於鹿耳門汛館西側,王禮《臺灣縣志》則將「鹿耳門媽祖宮」的層級向上推升,內文記述:「
在鹿耳門,媽祖廟,康熙58年(1719)各官捐俸同建。前殿祀媽祖、後殿祀觀音,各覆以亭。兩旁建僧舍六間,僧人居之,以奉香火,董其事者,經歷王士勷也。
[3]」這不但是「鹿耳門媽祖宮」首度在正史中登場,更可確知「鹿耳門媽祖宮」是由「各官捐俸」同建之「官建廟宇」,較一般地方庄頭廟有更重要的地位,鎮守在鹿耳門港旁的樞紐位置,與官兵一起維護往來船舶之安全。
[1] 《臺灣地里圖》康熙年間繪製,正確年代不詳,由美國國會圖書館(Library of Congress)典藏,收錄於《綜覽臺江:大員四百年輿圖》(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,2010,頁56)。
[2] 《康熙臺灣輿圖》繪製於清康熙年間,約莫1699-1704年完成,單幅彩繪卷軸臺灣全圖,現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。
[3] 王禮(1720),《臺灣縣志》,頁286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