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閉
0
0 件商品
總計NT$ 0
前往結帳
會員登入
驗證碼
忘記密碼?
建立專屬帳號

歷經三建 滄海桑田的大廟奇蹟

描述
台南土城鹿耳門聖母廟,現仍依照1975年的設計圖,為南北四進的大型廟建築,但至今僅建完三進,尚未完全竣工,2015年增建兩尊未在設計圖上之巨型千里眼、順風耳神將,2021年則依設計圖於廟殿前新建牌樓。(圖4-37、4-38)
    廟殿仍維持三進,規制概述為:
    第一進,五王殿,乃單簷歇山的建築形式,左右兩側為東簷攢八角尖之鐘鼓樓;第二進,媽祖殿,重簷歇山,中央空間挑高數層,立有八大紅柱,細部裝飾精巧;第三進,佛祖殿,為三重簷歇山之大宮殿,其上有大士殿、凌霄寶殿、元辰殿;兩側廂樓以迴廊相接、琉璃瓦簷相連,東廂樓為辦公室、香客休息室、多功能教室,西廂樓有文物展覽館、藝文展覽室、會議室;四周由護城河圍繞,護城河外建有香客大樓,因為北方式樣建築,與傳統臺灣廟宇頗有不同,因此也常給予外人「新穎」、「新廟」之感,其實從完工年代至今,三建的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已40年的歷史。
    廟內奉祀的神祇,依神殿的先後次序依序介紹,但因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」的「媽祖信仰」歷史悠久,且包容度高、複雜度甚於一般媽祖廟,故將「媽祖殿」的媽祖,依據沿襲自「鄭成功」、「古鹿耳門媽祖宮」、「王船」三個時期、三種體系流傳下來之歷程與源流,進行簡單說明,另附錄於本論文後(附錄二[1])。
    「五王殿」,正中神龕奉祀五府千歲,乃由1913年乘王船的李、池、吳、范、朱五位千歲爺綢仔身化入重塑之神尊,上層神龕為水仙尊王、管船大王,下層神龕各為將軍府將爺、境主公,座前衛祀盧清將軍、韓德將軍。五王殿虎邊則有百餘年歷史的王船,當年載有五府千歲稠仔身、銅雕湄洲媽祖三尊、統兵元帥、管船大王、過水夫人、打頭將軍(手拿鐵鎚,立漁船頭,負責打大浪)各一尊,打波將軍兩尊(立於船的兩側,負責打船兩側的波浪)、侍衛將士(阿班爺)三十六尊。值得一提的是五府千歲也由五尊「夫人媽」陪同而來,現在這五尊夫人媽奉祀在五府千歲旁[2]
    「媽祖殿」,主祀天上聖母。上層神龕中央的「鹿耳門媽祖」亦稱「鎮殿大媽」,是與真人等高的軟身神像,殿大媽左右各為出巡大媽、鎮殿二媽,鎮殿大媽與二媽為「古鹿耳門媽祖宮」之鎮殿神衹,自古廟傾頹後與當時廟內百餘尊神祇共同送至海安宮寄佛,1918年才迎請回土城,「出巡大媽」曾為「替身媽祖」,其中緣由於本章第一節有詳細介紹。兩側神龕則分別是文館三媽、武館三媽,其中武館三媽又稱「國姓媽」、「銅座三媽」、「五角頭媽」,耆老口傳其為鄭成功隨船媽祖,古廟傾頹後未寄佛,而輪值於土城地方角頭奉祀,是珍貴的古神尊。下層中央神龕為安座天上聖母與湄洲媽,左右則為福德正神、註生娘娘。
    「佛祖殿」,供奉釋迦牟尼佛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側邊為太歲殿,侍奉六十甲子歲神中的值年太歲。佛祖殿上方二樓為大士殿,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,左廂佛龕為南海觀世音,右廂則為普庵祖師,中龕前有韋馱護法、迦蘭尊者,值得一提的是左右大殿中央神桌的龍虎兩側,供奉自古廟時期、保安宮時代開始奉祀的十八羅漢神尊,年代約一百至三百年不等,雕工優美、古樸莊嚴。
    位於佛祖殿三樓的「凌霄寶殿」,主祀玉皇上帝、三官大帝、呂關張三恩主、南斗星君、北斗星君、張天師、普化天尊、王天君、南極仙翁、月下老人,並有「元辰殿」,奉祀眾星之母─斗姥元君,以及六十甲子太歲星君。
    目前與「鹿耳門聖母廟信仰與文化」相關之民俗活動,有三處獲登錄為「臺南市定民俗」,分別是聖母廟獨立成香之香醮「土城仔香[3]」、反映地方生活文化特色的春節活動「土城仔迎春牛[4]」,以及「土城香」之重要武陣「土城蚵寮角宋江白鶴陣[5]」。
 
[1]  詳見筆者整理之附錄二:〈鹿耳門聖母廟媽祖殿之媽祖分類與名稱〉。
[2]  據王船長吳水樹指出,隨王船來的神尊尺寸都非常小,主神五府千歲稠已化入百年前雕刻的神像內,管船大王、湄洲媽祖…等多以新刻神尊、將原神祗置入的方式奉祀,其餘神尊與將士則另外恭奉於媽祖殿內神龕。
[3] 2013/01/28按府文資處字第1020066902C號登錄為市定民俗。
[4] 2017年12月11日按府文資處字第1061290693B號,登錄為市定民俗。
[5] 2019年12月09日按府文資處字第1081417121A號/B號,登錄為市定民俗。